kf凯发 >> 河南日报 >>

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 -kf凯发

河南日报 我要分享
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

《 河南日报 》( 2025年08月01日 第 11 版)

  □徐仲昆

  为谁培养人、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,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。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,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,思政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。如何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,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。

  把握时代脉搏,找准思政课的靶向

 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,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、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。国家发展战略,诸如乡村振兴、科教兴国、制造强国等,是国家前行的脉络,也是思政课教学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。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,将国家战略有机融入思政课堂,既能让抽象理论具象化、与学生的现实感知紧密相连,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。这样的教学内容,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关注世界风云、国家大事,增强对思政课的认同感,极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。

 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。社会热点问题,从民生保障到科技创新,从人工智能到网络安全,从国际风云变幻到文化潮流涌动,都反映着时代脉搏。社会热点问题,既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,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切入点。将这些热点融入思政课堂,能让原本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。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,及时捕捉社会热点问题,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,极大提升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与关注度、参与度,让思政课堂成为学生瞭望社会、增长见识、锤炼能力的舞台,为培养有担当、善思考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。

  贴近学生实际,增强思政课的黏性

  适应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,思政课教学要紧密围绕这些特点和需求展开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,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,需要大批大国工匠。例如,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,可以在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,通过讲述大国工匠的故事,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,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敬畏。同时,还可以邀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走进思政课堂,分享工作经验和职业成长历程,让同学更加直观地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,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、亲和力、吸引力。

 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。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,面临着学习、就业、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,学业压力、职业焦虑、价值困惑等时常萦绕在他们心头,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、易变的特点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,是做人的工作,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,正是打通思政教育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;唯有精准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、所忧所盼,才能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,实现针对性与吸引力的双重提升。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轨迹紧密相连,用真诚回应需求,用智慧化解困惑,才能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。要建立常态化的思想动态捕捉机制,通过课前问卷、课堂观察、课后访谈等方式,及时了解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,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。

  创新教学方法,提升思政课的魅力

  运用案例教学法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案例教学法,是一种生动、直观的教学方法,在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它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际案例、具体可感的现实场景,让学生在分析和探讨中深化认知,主动接纳并内化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。选取多元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,涵盖历史与现实、国内与国际、正面与反面等多个维度的多元案例,能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思政课理论的科学内涵,避免单一案例带来的认知局限。创新案例运用形式可显著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,要改变传统的“教师讲案例、学生听案例”模式,积极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场景。注重案例的引导与升华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,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,教师需引导学生透过案例看本质,将案例与思政课的理论紧密结合。

  采用情景教学法。情景教学法通过构建具象化、沉浸式的教学场景,能让思政课摆脱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,成为学生主动参与、深度思考的生动课堂,进而显著提升其针对性和吸引力。构建多元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首要步骤。情景设置要紧密贴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,兼顾时代性与贴近性。多元情景能覆盖不同教学模块,让抽象的价值观教育变得可触可感。设计深度互动环节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核心。情景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。在情景中融入角色扮演、小组协商、决策模拟等互动形式,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。结合生活实际是保证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则。情景教学法应扎根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,避免脱离实际的虚构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,如模拟法庭、新闻发布会等,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,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应用。

  善用人工智能赋能。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,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、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。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,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,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。人工智能从学情分析、教学方法创新到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赋能思政课,让思政课堂焕发新活力,让学生爱听爱学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学情分析,能够助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,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,优化课程设计,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;借助智慧教室可实现远程专家互动和多校区教学联动,依据人工智能反馈的教学效果数据可总结经验教训、丰富教学资源、创新教学方法、提升教学质效,为思政课堂注入新鲜活力,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,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、体验感、互动性与吸引力、感染力。

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夯实思政课的根基

 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。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,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思政课教师,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,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,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、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、重大意义,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。同时,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,做到以身作则、言行一致、表里如一,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示范。

  提升教师的业务综合能力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素质,还要具备教学、科研、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较高的综合业务能力,做到政治要强,情怀要深,思维要新,视野要广,自律要严,人格要正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,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、大局意识、核心意识、看齐意识,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,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、中共党史与党建以及教育学、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。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,不断拓宽视野,提高教学水平。还要加强教学研究,深入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方法,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,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。

  (作者系河南省督学,开封职业学院校长、教授)

分享
网站地图